国家认监委9月4日发布关于发布新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的公告,新版规则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,旧版规则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废止。
01 为什么发布新版?
为什么发布新版?
新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发布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:
行业问题暴露影响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:目前我国共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 939 家,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约 86.1 万张,超过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,涉及获证企业 84.2 万家。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,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,如部分认证机构审核不严格,存在走过场的现象,导致认证证书的含金量下降,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,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和行业公信力。
旧版规则存在适应性滞后问题:从 2016 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的 “适应性滞后”,到 2025 版规则的 “系统性革新”,国家认监委此次修订绝非简单的条款调整,而是站在行业健康发展与国家质量战略的双重维度,对认证生态进行的一次 “刮骨疗毒式” 重构。部分认证机构依赖 “压缩审核时间、降低人员标准、比拼低价发证” 抢占市场,形成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的恶性循环,旧版规则已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。
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质量强国战略的需要: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,制造业需要通过高质量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,服务业需要通过标准化服务增强客户信任,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 “质量管理的标尺”,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 “中国产品”“中国服务” 的国际形象。新版规则通过规范认证活动,间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,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 “质量动能”,是国家推动 “质量强国” 战略的重要抓手。
02 改动了哪些内容?哪些
内容?
新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与旧版相比,做以下改动:
强化认证机构主体责任:新版规则要求认证机构必须通过国家认监委批准,取得官方认可的认证资质,且内部管控体系要符合 GB/T 27021/ISO/IEC 17021-1 标准。同时明确规定审核员薪酬不得与企业认证通过结果挂钩,以保证审核公平公正。
提高审核员要求:增加了审核员的告知义务风险,审核员背负了主动识别和报告利益冲突的法律责任。对审核组长的能力要求提高,认证机构应建立并实施审核组长的选择、培训以及任用的管理制度。此外,审核组至少要有 1 名认证机构的专职审核员,并确保专职审核员全程参与 QMS 审核过程。
细化审核时间规定:审核时间以人日计,1 人日为 8 小时,不应通过增加工作日的工作小时数以减少审核人日数。如果认证委托人工作日的实际工作时间不足 8 小时,则应延长现场审核天数以满足审核时间要求。如果审核人日计算后结果包括小数,宜将其调整为最接近的半人日数。
严格审核程序:明确每个审核员每年现场审核时间不允许超过 180 天,人均审核的有效证书不允许超过 50 张;一阶段与二阶段审核间隔时间不少于 5 日。最高管理者应参加首、末次会议,不能参加的,应由获得书面授权的其他高级管理层成员参会,审核组应记录最高管理者缺席理由,且审核组需要与最高管理者面谈,并保留现场审核证明材料,若最高管理者不熟悉组织自身的质量方针、质量目标,未亲自参与并推动 QMS 实施的,认证审核应不予通过。
完善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:统一了认证证书和标志的样式与使用规范,认证证书需标注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核心信息,并明确提示 “本证书持续有效需以企业定期接受监督审核且审核合格为前提”。同时加大了对违规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行为的处罚力度。
调整部分审核规定:如在再认证方面,在质量管理体系及获证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无重大变更时,再认证审核可省略第一阶段审核,但审核时间应不少于按规定计算人日数的 2/3。在认证到期后,如果认证机构能够在 6 个月内完成未尽的再认证活动,则可以恢复认证,否则应至少进行一次第二阶段审核才能恢复认证等。
03企业该如何应对?
企业该怎样应对?
新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发布后,认证机构和企业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:
一、认证机构
完善内部管理制度:按照新版规则要求,全面修订内部管理制度,包括审核流程、人员管理规范、质量控制制度等,确保符合 GB/T 27021/ISO/IEC 17021-1 标准。
加强审核员培训:开展针对新版规则的培训,内容涵盖新规则解读、审核技巧提升、专业知识更新等,确保审核员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新版规则。
合理安排审核资源:由于审核员每年现场审核时间和人均审核有效证书数量受限,认证机构需合理规划审核任务,可能需要招聘更多审核员以满足业务需求。
强化审核过程管理:严格执行审核时间、审核组构成等规定,确保一阶段与二阶段审核间隔时间不少于 5 日,审核组中有专职审核员且全程参与审核。同时,加强对审核组长的管理,建立并实施审核组长的选择、培训以及任用的管理制度。
规范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:统一认证证书和标志的样式与使用规范,在证书上标注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核心信息,并明确提示证书持续有效的前提条件。加强对认证证书和标志使用的监督,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。
二、企业
优化质量管理体系:全面梳理和优化现有质量管理体系,确保体系文件的有效执行。特别要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深度参与,使其熟悉质量方针、质量目标,并亲自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。
加强内部培训:组织员工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培训,提高员工对新版规则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认识和理解,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执行能力。
提前规划认证工作:根据新版规则的审核时间、审核间隔等要求,合理安排认证计划,提前做好准备工作。在认证前,对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自查,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。
选择优质认证机构:严格考察认证机构的资质和信誉,选择具有丰富经验、专业能力强、信誉良好的认证机构,确保认证过程的公正、专业,并能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。
准备相关证明材料:最高管理者应参加首、末次会议,如不能参加需提供书面授权。同时,企业要准备好与最高管理者面谈的现场审核证明材料,如会议记录、面谈记录等。
04对行业发展的影响?
对行业发展的影响?
新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的实施将从多个方面推动行业的发展:
优化行业竞争环境:新版规则通过 “双上限” 制度,即限定审核员年现场审核时间在 180 天内和明确 “人均 50 张证书” 的匹配要求,调节资源分配,遏制 “以量取胜” 的粗放发展模式,让行业从 “拼规模、拼价格” 的低层次竞争,转向 “拼质量、拼专业” 的高层次竞争,有助于实现 “机构有利润、审核员有尊严、企业有价值” 的三方共赢。
提升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:规则以 “全链条刚性约束” 重塑审核有效性,如强制要求初次认证两阶段间隔不少于 5 天,明确现场审核时间不得少于总审核时间的 80% 等,避免审核走过场,让认证回归 “监督企业落实质量责任” 的本源,增强市场对 “中国质量” 的信任度,提升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行业的有效性和公信力。
促进认证机构转型升级:一方面,认证机构需要应对合规成本增加的挑战,如修订内部管理制度、加强审核员培训和管理等。另一方面,也迎来了提升行业地位和拓展业务领域的机遇,如通过严格执行规则提升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,进而在市场中获得更高地位,还可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、咨询等增值服务,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。
推动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:新版规则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如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深度参与、严格审核时间等,这将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,完善质量管理体系,确保体系文件的有效执行,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,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。
完善行业治理体系:新版规则通过 “责任清单化” 构建了共治体系,明确了认证机构、审核员、企业的责任,如对认证机构明确 “风险防范机制”“专职审核员全程参与” 等要求,对审核员要求取得 CCAA 注册资格、接受继续教育等,对企业细化认证申请条件等。此外,还强化了 “监管技术赋能”,形成了 “机构担责、审核员尽责、企业守责、监管问责” 的共治模式,完善了行业治理体系。
助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: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,新版规则针对制造业升级、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,通过规范认证活动,如对高风险行业审核时间增加、专业领域审核员资质从严等要求,为重点行业筑牢质量 “防火墙”,间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 “质量动能”,是国家推动 “质量强国” 战略的重要抓手。
广州市检验检测与认证行业协会
电话:020-3106249
微信:caoly2003
邮箱:gzicia@163.com
网址:http://www.gcia020.com